数字经济数智经纬

Digital Economy: Digital Intelligence Weft and Warp

郑新立: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指出:“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过去40余年来,我们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出无愧于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历史的发展成就。新时代,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我们面临着新挑战、新机遇,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解决需求收缩突出问题亟待通过改革释放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经过努力,需求收缩的态势虽有所缓解,但并没有根本扭转。直到今年一季度,衡量总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仍然为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仍为-2.7%。民间投资增长速度仅为0.5%。应当看到,需求收缩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解决起来也非一日之功。三年新冠疫情是导致需求收缩的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过高的高投资率和明显偏低的最终消费率。从1981年至2020年的40年间,前20年即1981—2000年的2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年均为62.7%,投资率年均为36.4%,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大体合理。这主要是吸取了过去过分追求高投资、高增长的教训,适度降低了投资率、提高了最终消费率的结果。从2000年至2020年的后20年,客观上由于基础设施和重工业处于投资高峰期,投资率不断攀升,年均高达42.3%,比前20年高5.9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降为年均54.0%,比前20年低8.7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出现47.0%的历史峰值。从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总体上看,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投资是间接需求,从长期来看,增加的是供给,长期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必然导致总供求失衡,消费不足。因此,解决当前存在的需求不足问题,应当从改革入手,在宏观调控和经济治理体制改革上,要建立规划、财税、货币相互协调的机制,通过综合施策,努力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既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又防止出现通货紧缩,使国民经济长期保持适度、稳定增长态势。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所占比重,使广大居民手中有钱能消费。同时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无后顾之忧敢消费。还要增加适销对路商品和服务,优化消费环境,使人民愿消费。对于像住房、汽车等消费品,其市场行情对经济稳定影响较大,要改进产销管理制度,不能轻易出台行政限购规定,从而为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要深化第三产业体制改革,激发第三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使教育、医疗、养老、数字、旅游、文化、体育、咨询、法律等服务消费成为新增长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巨大的需求潜力有待通过改革加以释放,从而激发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深化资源配置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本投资能力。截至今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已超过300万亿元。如何把社会资本引导到结构调整所需要的方向上来,引导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产业和区域上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必须按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深化资源配置体制改革。要抓紧建立全国统一、城乡融合的要素市场,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在城乡市场之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产要素大量流入城市,支持了城市繁荣,但城市的要素向农村流动存在着多种政策壁垒,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发展差距本质上也是城乡差距的反映。要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吸引生产要素由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由于后者与前者相比,不可能完全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发展问题,公益性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价值实现困难,导致要素投入不足,以致成为发展的短板。所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既要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政策导向、财政支持等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新型举国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