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数智经纬

Digital Economy: Digital Intelligence Weft and Warp

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首发式在京举行

8月16日,由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主办,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研究部、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首发式”在京举行。来自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理事长陈炎兵发表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江山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副主任李江涛,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冯奎发表主旨演讲。开幕式由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杨子健主持,研讨会由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研究部主任、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主持。

微信图片_20240819143641.jpg

研讨会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主题,聚焦高质量发展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治理与韧性城市、提升城镇化建设质量与城市更新、都市圈同城化体制机制创新、人文与科技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入研讨交流,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并提出10条对策建议:

一是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务实推进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好发挥城市火车头的驱动引领作用。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框架和目标体系已经确立,并与国情形成了良好的相互适应关系。未来的主要工作是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关键是改革一切不适应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和人文环境。

二是要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首先,“城乡融合发展”首次被提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的战略高度。其次,“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容被明确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再次,就“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作出明确和具体的工作安排。对此,既需要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启动新一轮的探索实践。

三是要找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着力点。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实行公共资源城乡公平均衡配置;二是着力推动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转移;三是大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四是依托改革促进城市先进要件融入农村;五是强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帮扶行动。未来要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和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四是新质生产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空间组织模式和增长动能的重塑,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城镇化的方方面面。我国城镇化处于推进的关键阶段,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潜力,不仅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同时也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丰富的应用场景。

五是加快构建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同城化将都市圈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要求通过同城化战略规划,构建工作和生活同城圈、产业和科创同城链、生态和文化同城网及体制和机制同城体。要实现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必须解决城市间的利益分配,推动构建以“共建、共治、共享、共富”为主要特征的新机制。

六是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应积极鼓励地方政府以城市更新项目为试点,通过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倒逼改革,创新探索城市更新实施管理机制,创新探索符合我国区域、城市差异的存量更新政策制度、标准规范、技术方法。同时,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有为,在技术、资金、产权、用途、治理等方面探索形成一批示范项目。

七是要努力规避城乡融合发展的认识误区。一是阶段性工作论,对其在现代化中的战略性、长期性认识不到位。二是将其与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对立起来。三是速战速决论,如认为宅基地改革可一步到位。四是制度改革万能论,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缺乏充分认识。五是僵化的模式论,以为依赖几个模式就可推动全局。六是对农民的主体能动作用认识不到位。七是泛化论。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关键问题,缺乏对城乡融合的突破口深入研究。

八是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社会发展”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城乡融合发展构成了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城乡发展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底座和关键环节。

九是努力提高区域协同开放水平。把内陆和沿边地区作为推动区域协同开放的重点,继续促进东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培育全球加工制造基地;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建设,构建中西部面向“一带一路”的贸易大通道;加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产业园区建设;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与高水平开放互促机制,形成引领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十是构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一是更多形成文化产业新增长点,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特色的数字产品,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二是打破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地理限制,让更多人享受到多元文化,推动文化消费升级。三是推动产业链创新,实现文化与互联网、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形成智慧产业链体系,为城乡融合提供新模式。